【资料图】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圆觉汝大智,黙然无言说。
离却一切相,是入不二门。
——祖道影
《摩诃止观》
[隋]智者大师
《摩诃止观》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摩诃”,意为大,指智顗所著渐次、不定、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圆顿止观》,所以《摩诃止观》也称作《大止观》。“止观”,从狭义上说,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
卷第八下
别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登地分得菩提道破烦恼魔。分得法身破阴魔。分得赤色三昧破天子魔。若璎珞云。等觉三魔已尽唯一分死魔在。三不应前尽一不应独余。此乃别教方便说耳。圆教初住俱破八魔。得菩提道破烦恼魔(云云)。 乃至妙觉八魔究竟永尽。虽初住破非初住破。虽后觉破非后觉破。而不离初住后觉。是为破法遍也。于上一一破魔法中。皆识苦集无明蔽度知字非字。道品者。魔界具一切色。色即是空色即不净色即是假。此名为净。色即是中非净非不净。余四阴亦如是。是名一念处一切念处。乃至三解脱门。门若未开必由事障。久远劫来为魔所使。起于魔檀为有报故。持于魔戒要利养故。行于魔忍为畏他故。习魔精进求名闻故。得于魔禅昧于鬼法。乐于魔慧分别见网。如是六法虽名为善其实是魔。由此邪蔽蔽三脱门。今用正度对治六蔽。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若杂烦恼当用前四分观助治。杂业借念二佛助治。若小乘伏道遍名为闻慧。乃至圆教五品是闻慧位。此尚未成岂可滥真起增上慢。若欲入真。当一心安忍勿更为魔之所动乱。穷微观照强心呵抵。若入似位得法赏赐。勿生高心爱心。譬如大勋黜为小县。或失禄或失命。若起法爱是犯罪。但发似解如小县失似解如失禄。堕二乘地如失命。大乘家业宗社灭故。若无法爱从相似入真实。调魔为侍直至道场。 复次退慧如失勋。退定如失禄。俱退如失命。 复次通用一意为观者。行人根钝先解通意度曲入别。中论品品别意而俱会无生。通别互举得意相成也。 问。魔动竟好法后起。为是法尔寒过春来耶。答。未必并然。自有过难好法亦不发。魔是恶缘所感。善是心力所致。释论云。释迦往昔在恶世。世无佛。求法精进了不能得。魔变化作婆罗门诡言。有佛一偈。汝能皮为纸骨为笔血为墨当以与汝。菩萨乐法。即自剥皮曝令干拟书偈。魔即隐去。佛知其心从下方涌出。为说深经得无生忍。可以为证(云云)。
卷第九上
第六观禅定境者。夫长病远行是禅定障。立世阿毗昙云。多谏诤多营事亦是禅定障。复有多读诵亦是禅定障。文殊问菩提经云。禅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诸境得入到清凉池。入流竟则不须观禅境。若魔事虽过而真明未发。虽无别修以通修故。发过去习诸禅纷现。当置魔事观于诸禅。所以者何。禅乐美妙喜生耽味垢腻日增。若谓是道堕增上慢。若呵弃者全失方便。如此等过不可具记。虽免魔害更为定缚。如避火堕水无益三昧。为是义故须观禅境。但禅支诸定助道有力。大小乘经皆共称美。若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自性九禅地持十地甚为分明。今亦略示其发相。粗为四意。一明开合。二发因缘。三明发相。四修止观。初明开合者。禅门无量且约十门。一根本四禅。二十六特胜。三通明。四九想。五八背舍。六大不净。七慈心。八因缘。九念佛。十神通。此十门与五门十五门云何同异。但有开合之异耳。开五为十者。开数息出特胜通明。开不净出背舍大不净。慈心因缘守本。念佛门毗昙名界方便。禅经称念佛。此亦守本。神通约九禅上发不专据一法。合十五门为十者。数息不净各有三则不合。慈心有三但合为一。即众生慈也。没二名者。禅是门户诠次事法。法缘是二乘入理观。无缘是大乘入理观。没理去二存事唯一。若开者。即属二乘菩萨两境中摄。因缘亦三门。三世轮转粗。果报一念明义细。细故附理粗故属事。今没细存粗但称三世门也。念佛亦三但取念应佛耳。神通但取五通。若但取五门有所不收。若取十五义滥于理。是故简理开事。虽开合不同各有其意。 次明漏无漏。若依毗昙判此十禅皆名有漏。缘谛智修名无漏禅。不尔。但缘事修名有漏禅。成论亦尔。根本等是有漏。空无相心修名无漏。今小异彼。当十禅体相是有漏。通是事禅。若胡瓜能为热病作因缘者。小当分别。四禅世间本有凡夫外道共。专修此者只发有漏。自行十二门化他赞法赞者。大经云。所谓四十八年。即此意也。十六特胜通明。佛不出世利根凡夫亦修此禅。而不发无漏。如来若说亦发无漏。比于余禅其力虽弱交胜根本。为是义故称亦有漏亦无漏。九想等是出世客法。虽是事法能防欲过。不俟谛智能发无漏。如迦絺那五百罗汉。人人七遍为说四谛。不能悟道。佛说不净即发无漏。厌患力强故判属无漏。若言非无漏者。不应称为圣戒定慧。圣之言正正岂过无漏。大经云。圣行者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佛说此法二乘奉行故名圣行。今佛说圣法二乘行之。何得非无漏。又大品云。根本是世间法施。不净等是出世法施。既言出世岂非无漏。又云。九想开不净。不净开身念处。身念处开三念处。三念处开三十七品。三十七品开涅槃。涅槃初缘岂非无漏。若言事禅应是有漏者。譬服二石一热一冷。虽同事禅应漏无漏异。若无漏缘称无漏者。六地断见七地断思。此亦是缘亦应无漏。六地七地断见思者。终不单用根本会须谛智寄此位发。单用根本非无漏缘。不净等不尔。直以不净能为作缘(云云)。 所以不取十想者。前三见谛。中四思惟。后三无学。皆属理摄故不取。不取八念者。有人修九想无怖。又念佛门已摄故不取。慈心观两属。若依根本起慈属有漏。若依不净等起慈属无漏。慈无地位约地阶级。依根本成众生缘。依背舍成法缘。因缘亦无他位。念佛五通皆约他阶级。例如慈心两属(云云)。 次来意不同。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