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头条!澄清虚假加班谣言,也需解决真加班痛点

中国青年报公众号   2023-04-10 07:50:42

原标题:澄清虚假加班谣言,也需解决真加班痛点

4月7日晚间,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对此前盛传的“清明节强制安排加班”事件作出了澄清。通报显示,事件系信息发布者陈某龙捏造,其人从未有过中国电科相关从业经历,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虚设“CETC-软件开发课”“CETC成都事业部”2个微信群,制作了“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公众热议,造成恶劣影响。目前,陈某龙已被警方行政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之中。

清明节假期刚过不久,许多网友都对此事记忆犹新。当时,陈某龙制作的两张微信截图,由于涉及加班这件令职场人倍感头痛的事,且自带大批员工集体请辞的“爽文式结局”,一时唤起了众多“打工人”的强烈共鸣。


(资料图片)

数日之间,在多数社交媒体上,都有大量围绕此事衍生出的网友讨论。其中,有人顺着截图里的内容,将抨击的矛头指向中国电科;也有人借此话题,控诉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合理加班经历。尽管也有一小部分人注意到了截图中的疑点,对事件真实性提出了谨慎的质疑,但大多数人的关注点,都落在了对过度加班、强制加班等职场不良现象的不满之上。相比之下,事件本身是真是假,中国电科是不是平白承担了污名,反倒没有太多人在意。

面对复杂的舆论形势,当地警方快速反应,有力查明了事实真相。信息发布者陈某龙的身份、动机、造假过程,都已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此前,很多人都误信了陈某龙编出来的故事,并从这则虚假信息出发,发表了不少指向性极强的观点。对此,误信谣言者或许情有可原,但无论如何,都应坦率承认:自己确实搞错了事实。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就像人无法在流沙上建造城堡,再正确的观点,也不能立足于虚假信息之上。

不论何时何地、探讨什么话题、秉持何种立场,我们都绝不能犯“抛开事实不谈”的错误。只有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社会才能展开有价值、有意义、有成效的集体讨论。

近年来,职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某些用人单位过度要求员工加班,涉嫌违反劳动法规,频频引发争议。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三令五申,反复强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以一系列劳动争议指导案例,为用人单位划定红线、明确规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大可以就事论事、有一说一地讨论加班问题,而不必为了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争吵不休、浪费感情。

在此事中,中国电科可谓“躺枪”。作为谣言的受害者,该单位有充分的理由据实辟谣,并追究造谣者的责任。在查明真相的基础上为受害单位澄清事实,也是有关部门的义务。依法打击虚假信息和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之间不存在矛盾,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对普通网民而言,这起事件提醒我们: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还需谨慎甄别,不可盲目轻信。不过,在事件的另一面,社会各界也应从舆论对这起事件的反应中,读懂劳动者们对不合理加班现象的强烈情绪。截图中的“清明节强制加班”事件是假的,这一点确凿无疑,但许多网友都在跟帖中说,自己也曾在假期被强制加班,却有可能是真的。随着这则虚假消息得到澄清,舆论自然会冷静下来,但是,上一波舆论浪潮暴露出来的某些职场乱象,依然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在法治社会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应当被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个人不能随便造用人单位的谣言,用人单位也要严守劳动法,尊重员工享受假期、获取加班费的权利。

对此,许多劳动者都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整顿过度加班、强制加班、无偿加班等现象,积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严惩违法违规用人单位,逐渐扭转不合理的“加班文化”。随着这一目标逐渐实现,那些编造出来的谣言,自然会越来越没人相信。

总而言之,虚假信息必须澄清,造谣必然付出代价,受害企业的名誉要得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也要得到保护。(林树心)

猜你喜欢

[ 最近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