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各地体育中考之际,也是各类“体考神器”层出不穷之时。随意在电商平台搜索,就可看到相关商品类目,这些商品多以“增加力量”“补充体能”“助力体考”等标语进行宣传。那么,目前市面上有哪些所谓的体考神器,这些神器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是确有成效还是徒有其表?
跑鞋、饮料、氮泵……“体考神器”玩出花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的体育成绩愈发受到重视,不断上涨的体育中考分值即是最好的诠释。考学压力下,一些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自身努力无果状况下,便开始寻求借助外力,希望通过“一双鞋”“一瓶水”甚至是“一粒药”提高成绩,也就催生出市面上各类的“体考神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调查发现,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栏输入“体考”二字,便出现“体考小红瓶”“体考专用鞋”“体考运动饮料”“体考能量棒”“体考必备”等相关推荐索引。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既有一些是“老熟人”,也有一些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生面孔”。价格也是有高有低,上有几百甚至上千的跑步鞋等装备,下有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的能量补剂。
各类商品中,首当其冲的即体考专用鞋。虽然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多数地区取消了体育中考跑步测试,使得体考鞋一类商品的热度有所下降,但并未过多影响其宣传发展的力度。与强调跑跳结合的传统体考鞋不同,近两年市面上还出现了专项体考鞋,即应对不同项目的鞋子。例如,强调轻量化、前掌缓震、稳定性好的跳绳鞋;具有弹跳辅助功能、稳定支撑性强的立定跳远鞋等。
鞋子以外,能量饮料则是另一大类神器的聚集地。这些饮料有冲剂式的、有泡腾式的、也有直接开瓶即饮的。通过成分配料表及厂家宣传可知,其一般含有牛磺酸、赖氨酸、咖啡因等物质,能起到抗氧化、消除自由基、使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可以缓解疲劳、提升反应能力,进而达到增强体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一种新型的饮品逐渐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青睐,其在电商平台多以“体考小红瓶”的身份出现,是一种比能量功能饮料更为强劲的饮品。但其实,它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氮泵。
作为一种见效更为迅速的补剂,氮泵更多用于健身行业,主要成分是一氧化氮,因服用后可以帮助健身者更好的达到肌肉泵感而得名。目的即给人提供能量,缓解疲劳,加速肌肉充血速度,促进身体快速进入运动状态,使服用者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另有个别物品并不在传统“神器”之列,但在体考特殊背景下,也被扣上了神器的“帽子”,其中最为典型就是避孕药。有些女学生的家长担心考试期间恰逢孩子经期,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为解决后顾之忧,不惜让孩子吃避孕药,以达到临时推迟月经的效果。
是西瓜,更可能是芝麻,体考神器的“鬼面”
不可否认,上文中的一些“神器”可以达到短期提高成绩的目的,尤其像氮泵一类具有强刺激性的补剂。但具体提高的幅度和与之可能带来的伤害是否成正比,是因人而异的,这笔投入产出比的账需要学生和家长算明白。
以传统的体考鞋为例,实际上并非穿上所谓的体考鞋就能提高成绩,其他非体考专用鞋如一样具有轻便、包裹性强、抓地好、弹性好、防滑等特点,依然适用于考试。况且,一些体考鞋只是营销噱头,套了个“专业”的壳子,与普通运动鞋并无二样。
更重要的是,考生应尽量避免考试时穿新鞋,防止出现鞋码不合适、磨脚等现象。如果一定要穿新鞋,也至少需提前一到两周买好,并通过适应性训练让脚与鞋磨合,否则因鞋子穿着不适,导致成绩不佳甚至出现扭伤等情况就得不偿失了。
相比因体考鞋所导致“外伤”,一些能量补剂和药品所带来的“内伤”更不容小觑。有专家分析,对于中考体育项目而言,普通能量饮料所起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更多只是给予一种心理安慰,饮用过量还会破坏体液平衡,造成身体不适。
“体考小红瓶”氮泵对身体的副作用就尤为明显。专业健身爱好者纷纷表示,使用氮泵需慎重,尤其对新手小白而言,剂量和次数都要把握适当。根据一些用户使用反馈看,已经出现因不合理使用而造成伤害的案例,自述服用后出现身体酥麻、耳根发热、头晕胸闷等情况。
这其实就是氮泵中咖啡因等成分导致代谢异常旺盛所引起的不适症状,如果再过多摄入,还有可能造成恶心呕吐、睡眠紊乱、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中毒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辉表示,健身运动补剂的主要适用人群为健身群体,并且应根据个人身体需求服用,并不推荐学生临时服用以提高成绩。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才是提高体育成绩的根本方法。
此外,针对考生服用避孕药推迟月经的做法,有医生对此表示,避孕药内含有大量的雌激素,个别女生服用之后会出现腰酸、腹痛、头痛等不适症状,有些人由于体质原因还会出现肠胃不适、月经周期紊乱、卵巢功能抑制等现象,须谨慎对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该请的“神”是自己
所谓欲速则不达,“体考神器”追本溯源是教育焦虑衍生出的生意。但凡涉及到孩子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等议题,家长大多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此前诸如补脑口服液、网课专用眼镜等产品的畅销亦是如此。
而在中考体育环节上,商家也是抓住家长“能力不够,装备来凑”的心理进行宣传营销。对家长而言,想尽办法帮助孩子取得更优异成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分寄望于外力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如前文所说,诸多“神器”其实并无科学依据,多是商家营销噱头或考生心理作用从中作怪,使用不当还会适得其反。
目前,大部分省市已经针对体育中考出台了相应的缓考、免考政策,明确考前或考中突发伤病无法按照规定时间参考、完考的考生,可以申请缓考。除教育部门外,其他相关部门也在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对一些夸大事实、造假售假的产品进行严厉打击,力图让中考体育更加纯粹。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是三两天就能突击起来的,也非穿双鞋、喝口水就能提高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学生应秉承求人不如求己的态度,从小重视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唯有将功夫下到平时,在考试中靠自己,才是最有效的“神器”。
结语
体考神器的出现乃至“泛滥”,本质上看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消费者自身擦亮双眼,明辨是非。家长不能因孩子成绩一时高低就“有病乱投医”,学生更不能抱着“临时抱拂脚”的心态孤注一掷。